■安徽馮嘴子村 全村皆玩燈行家
#
每次到大陸農村採訪,總會被他們能「一個農村做一件事」所震驚,到馮嘴子村採訪花鼓燈表演,一下車就看到整個村莊的人都來了,準備登場的盛裝打扮,沒上場的全坐在場邊圍觀。原本要在宅子裡演出,但考量到場地太小,於是館長一聲令下,整個村莊的人又往宅子外移動,「地毯全部幹走」,村民豪邁的指揮,其他人宛如螞蟻農工,迅速轉移陣地,在廣場上舖好紅地毯上戲。
相傳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地方就在蚌埠,而花鼓燈的出現,據說也是為了紀念大禹,因而有花鼓燈起源於夏代之說,當時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,為登涂山趕廟會紀念大禹,打起鑼鼓、跳起舞蹈,因而有了花鼓燈。
花鼓燈是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馮嘴子村因為曾出過大陸花鼓燈藝術大師馮國佩,且村子裡人人都是玩燈行家,因此有「中國花鼓燈第一村」之稱,平常這兒就是個小農村,但一跳起花鼓燈,瞬間變得瘋狂熱情,小小農村鑼鼓喧天。
■民間傳統歌舞 肢體語言豐富
花鼓燈是民間傳統歌舞,融合戲劇、舞蹈、音樂、武術、雜技等為一體,用豐富的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緒和人物性格,有喜有悲,以鑼鼓為樂,運用折扇、手絹和花傘,表現農村生活。有些小戲主角是男人反串,館長解釋:「因為過去封建時代,女人不能拋頭露面,因此主角必須男扮女裝。」
到了現代馮嘴子村,女孩能上場演出了,花鼓燈有許多男女談情說愛的戲碼,館長馮峰笑說:「很多男女跳著跳著,就跳出感情,結果現在一家老小都在村裡跳花鼓燈呢!」因為保存了一樣藝術,活絡了一個農村。
(中國時報)
#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